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與解剖學研究所
歷史沿革
本所成立於民國72年,隸屬醫學院醫學系,原為醫學院解剖科負責院內解剖學相關課程之教學及研究,由沈清良教授首任科主任。
83年至86年由楊西苑教授繼任科主任,86年至89年再由沈清良教授兼任科主任。
自89年起,醫學院解剖科成立細胞生物與解剖學研究所碩士班,並於90年時加入醫學院基礎醫學博士班編制收授博士班研究生,深化細胞生物與分子生物相關研究。自碩士班成立後,由陳淑姿副教授兼任所長與科主任(89年至92年);92年至95年由簡基憲副教授兼任所長與科主任;95年8月至101年7月由黃步敏教授兼任所長與科主任,101年8月至104年7月由郭余民教授兼所長與科主任;104年8月至109年7月由司君一教授兼任所長與科主任,109年8月至110年6月由吳佳慶教授兼任所長與科主任,110年8月起由莫凡毅教授兼任所長與科主任迄今。
教育宗旨
- 培養細胞生物與解剖學之教學及研究人才,提昇國內解剖與細胞生物學師資素質,促進我國醫學教育水準。
- 拓展解剖學、細胞生物學及神經科學相關領域之研究,以提升我國細胞生物學與解剖學之研究水準及國際地位。
- 提供醫、護、藥、農相關的教育研究機構及生技產業所需的專才。
- 提供現有的教師及技術人員在職進修的管道。
系所特色
- 本所著重訓練具有解剖教學能力之專才,學生有機會學習並親自操作大體灌流防腐技術,並擔任教學助理,學習實驗課程的教學。學生畢業後成為國內解剖師資的另一活水。
- 本所重視教學品質之精進,近年在校和醫學院大力協助下,積極增強教學設備,包括:建置臨床手術技能發展創新教室、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教室、虛擬解剖桌、組織學的組織玻片數位化等,提供解剖相關教學、研究所用。
- 本校鄰近國衛院、國家南部癌症中心、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研究交流便利。校內系所眾多,增加跨領域合作機會。
- 本科所過去五年積極邀請國內專家學者演講,對於增進研究人員與學生之視野,多所裨益。
發展方向與重點
本所配合成大醫學院及醫學中心之發展,訓練細胞生物與解剖學之專門人才,並提昇南部地區基礎醫學之研究水準,以供國家發展科技,進行醫療現代化之需要。自104年 開始,本研究教師亦與院內其他教師合作,以群體計畫方式申請並獲得補助。有跨院系及跨領域的整合型計畫亦獲得補助與執行,可以為未來本所研究的方向與目標。
本所現任9位專任師資及3位兼任師資,除解剖學、組織學與細胞生物學等專業課程教學外,亦致力於基礎與臨床醫學之研究。研究課題擴及神經科學(神經再生神經退化性疾病、腦功能、腦血管、病理機制等)、心血管科學(血管疾病模式、病理機制、與幹細胞修復等)、幹細胞分化與癌症致病機轉等。除個人型研究計畫外,也與所內、外其他團隊合作推動整合型計畫,積極推展並深化本所之研究量能。
課程規劃
本所依據核心能力進行課程規劃與設計的機制運作其結果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歷屆醫學系同學報考第一階段國家考試達成高通過率,畢業生反映本所授課內容能符合國家考試與住院醫師訓練的基本要求。
- 研究所同學根據本所學習目標習得細胞生物與解剖學等專業知識,養成創新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本所畢業生足以應付職場與未來生涯規劃的挑戰。畢業同學在學界、業界或出國進修攻讀學位都能勝任工作要求而得到主管或師長正面的回饋與賞識。
- 本所課程學習目標強調實習與醫學人文素養,為未來的良醫與細胞生物及解剖學師資與研究人才負起養成教育的責任而有良好的成效。碩士班研究生除修畢24學分課程外(含必修:人體解剖學8學分與專題討論4學分,必選:細胞生物學2學分),尚須獨立完成6學分的碩士論文。
※修習課程學分與必選修狀況詳見"修業規定-學分表"
教學環境
本科所位於成功大學成杏校區醫學院基礎醫學大樓5樓,設有科所辦公室、臨床手術技能發展創新教室、大體捐贈中心、大體解剖學實驗室(有12座解剖檯、實時解剖直播及攝影系統)、大體標本陳列室與解剖教材室、神經解剖學實驗室、切片室、細胞培養室、免疫組織化學反應室、暗房、2間研討會議室、9間教授辦公室及各教授研究實驗室與研究生休息等。
本科所之儀器設備建置完善,設有正/倒立式螢光顯微鏡、解剖顯微鏡、穿透式及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石蠟/冷凍切片機、振盪切片機、超薄切片機;低溫/超低溫冷凍設備、低溫冷房、大體/組織學教學模型、影片、教材等。
本科所具完備之生物組織培養分析與基本之生化研究設備。近年在校部與醫學院的大力協助與支持下,更積極增強教學設備之建構,包含臨床手術技能發展創新教室、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教室、虛擬解剖桌、數位化組織學觀察玻片等,進一步增進解剖、組織等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教學與研究能力。
校務發展計畫及各學院(系)所業務運作及協調情形
目前本所除經營所務教學外,亦負起本校醫學院大體解剖課程、組織學、胚胎學、細胞生物學、神經解剖學等重要醫學基礎課程,授課系所囊括醫學系、醫工系、醫技系、護理系、物治系、職治系、藥學系、生理所及細解所本所,除此之外,亦有其他學院之學生主動修習小大體(不上刀) 之課程。除基本教學外,亦接受南部大專院校、高中之教學參訪,以宣達本所教學重點。108學年度受理12所學校參訪、109學年度雖受疫情影響,但在管控下仍順利受理14所學校之參訪。十餘所學校已與本所長期合作,建立良好學術交流管道。
且校院已與多家醫院學術合作,希望透過臨床學術交流,強化南部之醫療教育、提升臨床醫學水平、精進醫療相關技術。自本院自新任院長沈 延盛教授上任之後,積極開拓其他的校外連結。目前已與嘉義基督教醫院、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高雄榮總醫院等簽訂合作協定,未來醫學院教師亦能申請成大醫學院與上述這些醫院醫師的聯合計畫。
研究、推廣服務、建教合作、校際及國際合作之具體規劃
本校為一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因此除醫學院所涵蓋之課程外,校內亦開設多樣科技專業與通識教育等課程供學生跨領域學習。此外本校鄰近國衛院南部臨床研究中心、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等機構, 整體學術與產業環境豐富多元。因此本所一向鼓勵學生積極且廣泛接觸生醫相關之各項知識領域,以培養學生未來能從事跨領域合作研究之能力。本所開設之課程多會邀請本院臨床醫師、物理治療系與職能治療系教師參與授課,亦常邀請國內不同領域傑出學者來訪舉行特別演講,以強化跨領域及多元化學習特色,增廣學生對新知識與新研究動向之見聞。本所教師之研究主題亦多包含跨領域元素供研究生實際參與執行,如組織再生創新奈米醫材開發產學合作案、靈芝萃取藥物與心血管病變療效產學合作案、新式光奈米腦腫瘤熱療法研發案、互動式神經解剖數位學習軟體開發案等,均有本所研究生親自參與並發表畢業論文。